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

思维导图的绘制技巧训练,历史思维的基础训练,为思维导图教学的开展做好了技术准备,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还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:

1解读课标、整合教材、把握方向(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为例)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上面这张图表是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第一单元“知识双向细目表”,它对课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,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种有益尝试,适用于平时教学、总复习,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。“双向细目表”的最大好处是把“课程标准、能力测试要求、知识点细目分布、近三年的中考考点分布”综合在一起,让你明白考试考什么,也清楚平时该教什么,教材的重难点在哪里,教学与考试的双向性一目了然。“细目表”细化到每一堂课,教学、复习的针对性就强,所以“双向细目表”是教学的好帮手。在绘制思维导图时,结合“双向细目表”更能发挥思维导图的学习效果。

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教材包括八个单元19篇课文,这些内容头绪多、较为散乱,为了更有效的进行教学,我重新整合了教材,请看下图: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图中,一级分支以重要事件“二战”为中心进行发散思维导图课题,二级分支又以因果逻辑和类群逻辑进一步展开,构建了一张“世界现代史”的知识体系图,把原来八个单元的内容重新整合为四个单元,学生易于理解掌握。

2先见森林、再见树木

通过“课标解读”我们已经能够很好的把握教学方向;通过教材的重新整合,我们又进一步的理解、掌握教材。用思维导图重新整合教材,体现的就是“先见森林”,这个过程已经构建一本书的知识框架,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构建每个单元的知识框架。我们以“二战前的世界”为例。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上面这张图是世界现代史教材整合后的第一个单元“二战前的世界”,在教材编排上包括5课内容,第1课、第2课阐述的是社会主义苏联,第3课、第4课、第5课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,图中一级分支呈现的是类群逻辑,二级分析呈现的有递进逻辑和关键逻辑,三级分支呈现的是类群(人物)逻辑、时序逻辑,这样就很好的构建了这一单元的知识框架。

有了“先见森林”这一环节的铺垫,我们的教学就像从空中往下看(俯视),可以更好的把握方向,针对性也肯定更强,后面的学习就是“再见树木”,即对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,自然就变得容易多了,请看图下面这张图: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“先见森林、再见树木”的教学理念也可以形容为“由面到点”开展教学,我在和学生们分享时比喻为“盖房理论”:思维导图学习过程就像盖楼房,“先见森林”就是先盖好框架(地基、几层楼、每层楼有几个房间),“再见树木”就是搞装修,具体“用什么材料、什么颜色、什么风格”等,由你自己的喜好来决定。不管是“先见森林”,还是“再见树木”,思维的呈现都是必须的,关于思维的训练可以以第七章阐述的“五大常用逻辑”为基础。只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,才能彻底改变我们原来“死记硬背”的学习状态。

3、根据学情循序渐进渗透思维导图

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开展需要有绘制思维导图基础,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对思维导图掌握、应用实际循序渐进进行:

(1)在思维导图教学法开展之初,学生思维导图绘制还不熟练,老师可以自己先绘制好思维导图,设计成填空模式,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完成自学,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学习有一个参照,然后进行模仿,不会让学生一下子就畏难而退。

(2)学生已经能够绘制思维导图了,可以设计成小组学习的形式,让学生集体讨论“如何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”和“老师设计的思考题”思维导图课题,通过小组合作学习,用集体智慧完成自学,让熟练的同学带动后进、被动的同学。

(3)学生已经熟练掌握思维导图学习方法,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,启发学生思考,遇到问题可以前后讨论,进而完成“自学教材、绘制导图”。

思维导图被誉为思维训练的“瑞士军刀”,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呢?我从新授课、讲授课、复习课三种课型来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,首要要说的是“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”。

1碎片式应用

碎片式应用是指教学中在传统PPT的模式下,在某些环节有机渗透思维导图元素,对于我们教学的开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(1)导入新课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上面这两张图是八年级上册整本书和第一单元的知识体系导图,在教学中每当学习一本新的教材时,我都会运用教材目录,结合思维导图整理整本书的知识框架,宏观把握一本书的内容;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也是用同样的思路,整理一个单元的知识框架,然后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从这里导入,这种由面到点的教学方式,学生更好的理解、把握教材。

(2)课中分析问题

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14课“西安事变”时,我们老师往往都会启发学生思考“张学良、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后将如何处理呢?”面对这样的问题,面对当时复杂的形势,学生的回答往往也难以到位。在教学时,我借助下面这张图文并茂、言简意赅的思维导图,学生的思维迅速被打开,回答也达到了我们的期待。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(3)课后小结

上面这张思维导图是我在讲述“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”一课时,边讲授边板书完成的。最后小结时,对着这张图就能迅速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。

思维导图是思维训练的有效工具,只要课堂有思考的地方就可以借助它进行呈现,能够有效突破我们教学中的难题。

2整体式应用

整体式应用是指整节课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,这种模式我更多是在初三毕业班教学时应用,因为初三毕业班教学任务比较重,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独立绘制思维导图。

首先老师课前编制思维导图学案,设置成填空模版;然后老师制作思维导图课件,课上借助思维导图强大的演示功能,边演示边讲解,要求学生边听课边完成相应的填空笔记。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“九年级上册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”一课教学时应用的,第一张图是思维导图版的“导学指南”,第二张图是思维导图课件演示的截图。由于思维导图的思路清晰,学生能够更好理解本课知识体系;上面的文字也言简意赅,学生既能够记好笔记,又能充分听清老师的讲解;再加上思维导图演示的动感更好(还有3D立体模式),图文并茂,线条引领学生的思维,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的听课效率。

3信息技术应用

一、课前“自主学习”(斜体部分为课前选学内容)

(一)、学习任务

1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教材p36第二段和P37小字及图文,你能准确说出“同盟会的革命纲领”和“三民主义”的主要内容吗?他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?

2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教材p36-37,你能归纳出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吗?

3、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教材p38第二段,你理解革命成败的标准码?你能描述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基本史实吗?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结局?

(二)、自主学习检测:

1.电视剧《走向共和》中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思维导图课题,其中为民主共和国作出了贡献,堪称民主革命先驱的是()

A.毛泽东B.孙中山C.李大钊D.袁世凯

2.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()

A.保国会B.兴中会C.同盟会D.国民党

3.中国同盟会成立于()

A.檀香山B.武昌C.日本东京D.南京

4.(2014年中考)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()

A.三民主义B.马列主义C.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.建立民国,平均地权

5.(2011年中考)“皇帝倒了,辫子割了”八个字是少年瞿秋白对一历史事件功绩的概括。此事件是()

A.洋务运动B.戊戌变法C.辛亥革命D.五四运动

6.有学者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,其主要依据是()

A.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B.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C.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.未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

(三)、拓展学习

1、观看视频2、视频3

2、猜一猜:

(1)苦孩子出来闹翻身(打一历史名词);(2)为祖父代笔(打一近代人物);(3)、军人盛世(打一近代名城)。

二、课堂“学习活动”

(一)、讨论和用图示表示“三民主义”和《同盟会革命纲领》的对应关系

(二)、讨论、并用思维导图归纳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

(三)、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

1、根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

材料一:

“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,万世一系,永永尊戴。君上神圣尊严,不可侵犯。”——《钦定宪法大纲》

“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,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,无种族、阶级、宗教之区别。”——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

【影响一:】

材料二:

“1915年,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,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,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。1917年,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,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,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。”

“敢有帝制自为者,天下共击之。”——同盟会1906年《军政府宣言》

“世界潮流浩浩荡荡,顺之则昌逆之则亡。”——孙中山

【影响二:】

材料三:

“辛亥革命…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,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,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,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究了道路。”——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

【影响三:】

2、用思维导图呈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

(四)、用思维导图整理本课学习内容

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_思维导图课题

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的制高点,各种研讨、教学模式层出不穷。在教学中,我也尝试过把思维导图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。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“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”一课教学时的探索。这个案例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工具,渗透翻转学习的理念,老师课前录制好微视频和准备好另外两个拓展学习视频,然后要求学生根据“导学指南”提前学习,进而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;课上通过“自主学习检测”检测学习的掌握情况;然后利用好剩余的时间,通过讨论、合作学习完成后面三个课堂学习任务,最后通过思维导图进行展示。

这堂课的探索给我有所启示,这是未来思维导图教学的一个有益方向。